一、总体概况
作物学一级学科学位点立足山西区域特色,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功能农业与特色杂粮产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全方位开展行业产业人才培训。积极举办和承办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参与相关政策法规建议,在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学位点依托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黄土高原东部旱作节水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所依托的农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省级重点学科。
现有在校学术研究生291人。2020年招收学术研究生107名,毕业72人。现有专任教师153人,含博导30人,硕导81人。师生比1:3,切实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位点秉承“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技播撒三晋大地”的理念,依托山西农谷专项、有机旱作农业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项目、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行动、吕梁脱贫攻坚行动、校企合作等各类纵向、横向项目,面向50余个市县开展技术推广服务。与36家农业企业、50多个农业合作社共建各类产业示范基地56个,分别建立了7个“科技小院”。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渗水地膜杂粮旱作高产技术”创新团队等20多支科技服务团队活跃在全省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新品种,集成配套艺机一体化有机旱作栽培、旱地小麦蓄水保墒耕作栽培、谷子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技术为当地产业扶贫提供了有力支撑;多次被人民网、新华网、政府网、中国教育报、山西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着力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将团队与教师、学生支部建设齐头并进。研究生和教师支部通过“习近平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党课、“红色武乡”师生联合主题党日、“红小农”党建公众号宣传引导、“红色党建、青春党建、兴农党建”品牌创建引领等活动。
通过“崇学事农”“巍巍农学”“mScience”“mCrop”等公众号宣传学科建设和师生服务“三农”事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相结合,积极推进“青马工程”。
将研究生课程纳入“课程思政建设计划”,邀请廖允成、郭平毅教授等名师开展系列《农学先锋》专家讲座,实现“榜样引领常态化”。
聘请张福锁院士作为学院学术院长和学科博士生导师,聘请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FRS)、英国诺丁汉大学Donald Grierson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倪中福教授、山西新科农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晨生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作为学科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讲授博硕士Seminar课程,同时指导杂粮分子育种、小麦旱作栽培等团队的科研工作。
完美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党委被确定为首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教工支部书记全部为“双带头人”,多个支部和个人荣获省级荣誉,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党建引领科研蓬勃发展。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建立了研究生创新实践支持制度,支持研究生参与“乡村振兴”“示范推广”等项目,常态化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省级教育创新项目。以生产问题为导向,通过“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的形式将科学研究、解决生产问题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鼓励研究生学以致用。
2020年度建立了中国农技协山西岚县马铃薯科技小院、中国农技协山西繁峙谷子科技小院、中国农技协山西闻喜小麦科技小院、中国农技协山西寿阳玉米科技小院、中国农技协山西定襄谷子科技小院、中国农技协山西洪洞小麦科技小院、中国农技协山西万荣苹果科技小院等7个科技小院。
已制定10门涵盖5个专业方向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计划,举办思政或形势政策讲座12次。
针对导师教学、科研的能力与业绩,建立导师指导能力评价和研究生名额分配办法,形成合理的招生、培养与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学院对研究生的二级管理制度,成立完美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学术委员会与研究生督导小组,出台《完美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学位授予条件》《关于加强研究生开题报告审核的通知》等制度,形成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杨武德和高志强教授分别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农科院校‘实践育人’的特色化探索之路”获批2020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项目。
以农谷建设为契机,以有机旱作农业和特色杂粮产业为引领,以晋中国家农高区人才及山西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对作物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融入新农科理念,在农业类高校较早设置作物信息技术方向,开设《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等课程。结合自身优势,立足科研、企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加大有机旱作农业、功能农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增设《旱农学》《杂粮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具有地域特色课程,体现课程的创新性、专业性与综合性。
围绕大类学科背景下的学科发展,将课程整合为“有机旱作农业”“杂粮分子育种”“作物耐逆生理”“作物信息技术”等课程群,克服分科课程缺陷,加大选修课比例,整合学科课程和延伸课程。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提炼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拓展交叉学科学习。每学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展10次以上Seminar,使学生了解国际前沿,开拓学术视野。开放课堂时空,优化育人生态。拓展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研究生“双导师制”,聘请“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强盛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专业人才担任校外导师,依托“专家大院”和“科技小院”,培养学生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
建立了师生双向听课评课制度,实行职业道德和学术诚信一票否决制。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的建设工作未取得实质性成效。
2、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和过程管理需进一步完善。
3、校企合作成效不明显,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滞后,未能发挥实质效用。
4、学科整合尚需进一步加强。
六、改进措施
1、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省级“三型”党支部、样板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的建设工作,通过党建带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完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大过程管理的力度,通过设立研究生资格考试、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等环节,实行淘汰制,督促研究生在各个阶段下功夫,而不是等到最后论文阶段再施压,切实可行地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强化校企合作,建设一批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研究生提供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的机会,将理论学习与创新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4、加强作物学学科整合,充分发挥各研究所的资源和师资力量,加强研究生实践培养,产学研结合,全方面培养研究生解决解决科学研究、农业生产和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